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日期:2015-08-03浏览:2287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和压力,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寻求以产业升级、战略调整、内部管理提升等作为突破口,欲图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强化竞争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学习,中国企业不约而同将目光转向了西方,以欧美跨国企业为代表的榜样成为了效仿标杆,在学习其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如六西格玛、ERP(企业资源规划)、TPS(精细化管理)、SWOT分析、KPI(关键绩效指标)、BSC(平衡记分卡)、ABC(成本作业法)、CRM(客户关系管理)、MBO(目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波特五力模型、4P/4C理论等一系列管理工具。不可否认,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让中国企业打开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管理发挥了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管理者发现,西方管理工具的执行和落实效果往往会打折扣,也就是说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国本土化实践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为何欧美国家的企业通过事实论证了效果的管理方式,来到中国就水土不服呢?如果说只是中国本土企业面临此问题,或许能归咎于企业性质和国家背景的差异,偏偏无论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要是扎根于中国,大都出现了共性症状,这其中的根源虽然比较复杂,但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在2008年对数百位中国企业工作者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很有意思。按照工作年限区分:年限0-4年的企业工作者,对西方管理体系认同度较低;年限5-9年的企业工作者,对西方管理体系认同度最高;年限10-14年的工作者,对西方管理体系的认同度却呈下降趋势,只略高于0-4年群体;而工作年限超过14年的人,对西方管理体系认同度在所有受访者中最低。这个结果乍一看很出乎人意料,但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这个结果又何其相似:初出茅庐进入社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切东西都呈否定态度,自我认知不准确;随着经验增长,慢慢发现西方管理比较先进,开始汲取知识,全盘接受;但是当阅历愈发深厚的时候,却觉得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中往往无法落实,甚至效果上南辕北辙,进而开始迷茫……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普遍现象说明,单纯将西方管理体系复制到当今的中国企业中是不恰当的,“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才是更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如果深入分析分析中国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柔性文明”的典型特征:受到外来文明(或新文化)冲击时,如传统文明胜于外来文明,就会包容、吸收、改造外来文明,保持传统文明的基本面,佛教东传就是典型例证。当外来文明(或新文化)更为强大时,传统文明无法保持其外部表现形式,会渗入外来文明(或新文化)内部,通过“借壳”来表现自己,获得新生。孔孟时代的儒学发展至汉代,受到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改良,其本质并未消亡,而是“借壳”新生,最终到晋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官僚体制,重新焕发生命力。面对西方文化这种“刚性文明”,中西碰撞的融合、冲突都是表象,最终结果必将是涅槃新生! 在“文明涅槃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作为系统解决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现状的解决方案。一般认为,所谓“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参照严北溟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关于“体用”一词的三条解释:其一,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其二,体指本体、本质,用指现象。其三,体指根本原则,用指具体方法。本课程所指之“中体西用式管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以中国传统管理思维作为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根本思想,辅以西方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非西方管理思维)作为运用和方法,实现管理可控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管理思维来源于儒家文化,其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来源于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化,其取向是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西方管理手段在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财务和运作管理方面对中国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其重视目标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管理工具而忽视管理哲学的导引、重视普适性而忽视企业个体差异、重视统一标准与硬性要求而忽视文化与观念对管理制度与工具的有效性的影响等,毫无疑问是其局限性所在,“中体西用式管理”可以弥补其不足。 “中体西用式管理”的优势在于:一是贴合中国文化传统,符合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二是改变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是极度困难的,“中体西用”式管理顺应了中国人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通过一种相对低成本和少阻力的方式推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三是正视了商业社会中企业需要效益、管理需要结果的根本原则,选取那些符合中国企业本土化操作的西方管理手段和工具,并加以充分学习和运用,弥补了近些年所谓“中国式管理”在管理手段和结果落实上的软肋,将中国企业管理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 (出于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读者如对《中体西用式管理》系列课程详细内容有进一步需求,请联系郭翌老师。)